张文革柴烧:出彩的第三窑
“这一窑也不知道咋样。”张文革路上自言自语,虽然已有前两窑的经验,看得出他心里还是坎坷不安。
雨后张文革的柴烧小院
柴窑是一种古老的工艺,表面不施釉,一色的坯品进窑,当窑温达到一定高度,陶土便产生自然琉化,并与落灰、火痕产生融合反应,从而形成五彩斑斓的釉面色彩,一旦烧出窑宝,更是令人兴奋不己!但柴窑火势和温度不易掌控,要烧出满意的作品也非常不易,温度达不到则产生不了釉面融合反应,温度过高则容易烧塌变形,所以温度恰到好处才会产生完美的作品,为了达到更好的釉面效果,烧窑者往往会烧高温,但结果却极有可能出现大量的变形和破损,甚至全部烧坏,所以能得到一件满意的柴窑作品,的确是一种难得的缘分和幸事!
张文革的柴窑是自己潜心设计,历经九个月打造起来的,窑虽不大,但却有不少独创性。张文革是北方人,他结合北方冬天蜂窝炉烟筒拔火的原理,把自己的柴窑烟筒设计成了可以变换的结构,烧窑过程中,可以不断的更换烟筒,或粗或细,或长或短,通过烟筒变化对窑内的火势和温度起到灵活的引控作用。再者窑体四周不留探视口,窑仓就像一个封闭的内胆,受热均匀,进一步增强了窑体的保温性,再者烧制过程中不会再产生人为喷洒釉料的环节,从窑体设计工艺上切实保证了作品的自然生态性。当下不少烧窑者为了迎合市场,产出更多的所谓窑宝,在烧制过程中人为加了釉料和手法,这样不用高温也能得到所谓的釉面效果,但明眼人却很容易区分。
细雨没有挡住开窑的热情,随着张文革一声“开窑了”,窑口慢慢打开,窑内景象映入眼帘,张文革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,窑内器物五彩斑斓,成色较前两窑有了明显提升,这一窑又有了新的收获,张文革的心情是喜悦的!
釉面成色还是令人非常欣慰的
张文革搞柴窑,可以说是业余爱好,但他与坭兴陶的缘分却是真诚纯粹的,他的初衷就是坚持用钦州本有的陶土,用红松做柴,保证火质,用最自然的烧法,哪怕全部失败,也要呈现坭兴陶最本真的自然之美,用自己的虔诚付出为坭兴陶艺术传承发扬尽一份微薄之力!这其实就是一种对坭兴陶的信仰,这也是很多人追随看好张文革的原因之一。
一直以来张文革以独有的色彩和工艺,受到了业界的很高评价,许多国内收藏家的青睐,不少名家慕名而来,各家媒体相继报道,事事贵在坚持,他的不懈坚持和人生价值取向值得我们学习,他的工匠精神和文化传承的使命感值得我们致敬。
艺无止境!祝愿张文革的坭兴陶艺之路越走越精彩!
最新资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