张文革:追逐万“陶”丛中一抹红
人与物结缘,缘定终身。
张文革和钦州坭兴陶的缘分还要从11年前说起。张文革,人称张老汉,陕西西安人。走南闯北的他,一次偶然的机会在钦州与老坭兴陶百壶斋斋主潘信结识,并看见了老坭兴陶。它们精致的工艺和色彩深深吸引了张老汉,从那之后,他在工作之余开启了一段别样的追梦路。他开始了解钦州坭兴陶的历史文化,向坭兴陶的前辈们请教学习,不断收集关于坭兴陶的一切,从坭兴陶的泥采取、揉泥,到拉坯、雕刻、烧窑、打磨……从门外汉起步,靠的不仅仅是对坭兴陶的热爱和喜欢,靠的更是无尽的勤劳和坚持。
为了找合适的泥料,自己满钦州地跑,感觉不合适再找,泥料合适了才开始炼泥、揉泥。一个北方人,就是这样熟悉了钦州大街小巷。有心者,行必恒。对于揉泥,张文革有一套自己的心得。爱吃面食的陕西汉子把泥当面揉。自创的“羊头搓法”,先把泥揉成两头大中间小,像羊头一样,接着重复搓法,反复揉搓,直到光滑细腻,每次一揉就是好几个小时。“我感觉,用心揉泥用心对待,它会感受到我的用心,会产生磁场。”张文革觉得制作坭兴陶已经融入自己生命中。
张文革自称“坭兴发烧友”,爱坭兴陶到了痴迷的程度。曾经闭门造车,不仅浪费心思更是心疼泥料。走了许多弯路的张老汉,开始研究坭兴陶烧制的科学数据,一次次地总结烧制经验,从解决除湿到窑内温差,从理清硬火到熟用软火,从传统烧窑到自制窑炉,一步一个脚印地印出了他的坭兴之路。
“我要找到坭兴陶烧制的临界点,温度多一点不细腻,温度少一点颜色烧不成。只能总结经验,烧坏了,减温,烧不成,加温。”为了找到这个临界点,张老汉在火温1200度中上下求索,不仅烧坏了许多心血,更是烧坏了7个自制的窑炉。
有时候,为了等待一次开窑,他辗转反侧地焦急等待三天,这三天里天天守在窑前,茶不思饭不想。“每一次开窑都很纠结,很忐忑。一是希望着烧出精品,二是怕希望越大失望越大。”
“张老汉对艺术的追求太不同寻常了。”钦州坭兴陶大师腾遗评价。
锲而不舍,金石可镂,凭着一股韧劲,张老汉终于成功地烧制出了自己的坭兴特色。一种质感浑厚润泽、透气性好,原生态的坭兴陶诞生了。又因它的独特红,张老汉把他的这种坭兴陶叫做“老汉红”。
我想找到坭兴陶的真本性
“你看我这茶壶,吸水性很强。”张老汉边说着,边拿起开水壶往茶壶身上浇水,壶身湿水后却能马上变回光滑。用手一摸,这质感犹如婴儿肌肤般细腻。咬定青山不放松,立根原在破岩中。达到现在的程度,是张文革近十年的努力成果。若不是深入研究,想要熟练掌握坭兴陶的烧制工艺那是比登天难。 “我想要找到坭兴陶的真本性,老汉红是一种原生态坭兴,外在上,质地更细腻,感觉如婴儿皮肤。内在里,温润如玉,透气性好,茶水隔夜不变味,可与紫砂媲美!”张老汉自豪地说。
拨开云雾见光明,柴窑迎来“开门红”
如今,张文革又搞起了柴烧,并亲自设计与施工,历时九个月完成了自己的柴窑小院。小院古色古香,情趣盎然。
2019年6月30日,张文革迎来了第一次开窑,柴窑不同于电窑,因火势温度不易控制,最终结果往往充满种种不确定性,张文革面对第一次开窑,充满了顾虑和担心。
但功夫终究不负有心人,张文革迎来了开门红,无论成品率、品相都令人惊喜赞叹。拨开云雾见光明,张文革露出了满意的笑容!
张文革以独有的色彩和工艺,受到了业界的很高评价,许多国内收藏家的青睐,不少名家慕名而来,各家媒体相继报道,事事贵在坚持,他的不懈坚持和人生价值取向值得我们学习,他的工匠精神和文化传承的使命感值得我们致敬。
祝愿张文革的坭兴陶艺之路越来越精彩!
部分图片文字来源微信公众号:钦州发布 / 国投在线
最新资讯